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元代釉里红大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元末至明初,景德镇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瓷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例如,1352年至1363年间,红巾军与元军争夺浮梁城(景德镇),导致“浮梁磁局”消亡,瓷业生产停滞。许多釉里红大罐可能在此期间损毁或流失。

文物描述

造型特征:釉里红大罐多为短颈丰肩、鼓腹渐收底、广底矮圈足的造型。例如,元釉里红龙纹大罐高30厘米,短颈丰肩,鼓腹渐收底,广底矮圈足沾釉,见旋纹,底足中间有支钉痕。 纹饰与工艺:釉里红大罐的纹饰以龙纹、莲纹、云纹等为主题,采用留白手法装饰,使纹饰与底色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元釉里红云缠枝莲龙纹罐上的五爪金龙昂首腾空,龙须飘逸灵动,鳞片以细密的笔触层层皴染,红色由深至浅自然过渡,仿佛将火焰凝固在瓷胎之上。 功能与用途:釉里红大罐作为盛器或陈设器,主要用于宫廷或贵族家庭。其精美的造型和纹饰,体现了元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同时,釉里红因烧制难度高、成品率低,成为元代陶瓷中的稀世珍品。

历史背景

技术创新与突破:釉里红创烧于元代景德镇,是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它继承了宋代钧窑铜红釉的烧制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釉下彩绘的突破,为明代洪武釉里红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多元文化交融:元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陶瓷艺术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釉里红大罐上的龙纹、莲纹等纹饰,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草原民族的豪迈气魄和波斯艺术的曲线美感。 社会习俗与审美:元代社会习俗尚白,官方用瓷以枢府白瓷为主。釉里红的出现,使红色这一传统吉祥色彩得以借陶瓷艺术复兴。同时,釉里红因烧制难度高,纹饰往往更为细腻含蓄,体现了元代匠人的审美追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