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金代彩绘金漆木雕水月观音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金代后期社会动荡频繁,女真族统治者虽以佛教为国教,但战乱导致寺庙损毁、文物流失。例如,山西地区作为佛教中心,其木雕佛像在金元交替时期因战乱而大量损毁或流失。

文物描述

造型特征:观音像通常呈半跏趺坐姿,倚靠岩石或竹林,姿态悠然。例如,美国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2世纪早期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手指微抬微翘,面带微笑,注视着左下方,观看水中之月,以譬喻佛法色空的义理。 雕刻工艺:造像刀纹线条劲健,呈眉目疏朗、“曹衣出水”的效果。衣纹带雕刻线条流畅、飘逸脱俗,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木雕技艺。例如,美国纳尔逊艾金森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观音像,由整块木材雕刻而成(为方便偷窃和运输被切割成数块),其造型精美,面容沉静,气质高华。 彩绘与金漆:观音像表面敷以石青、朱砂、铜绿等矿物颜料进行彩绘,并涂以金漆,展现出华丽的视觉效果。例如,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彩绘木雕水月观音像,最初肌肤为粉色,直到明代才施金。经碳同位素法鉴定,用来雕刻这尊观音像的木料砍伐年代是1033至1155年之间。 功能与用途:观音像作为佛教寺庙中的供奉对象,旨在引导信徒修行、祈求平安。同时,其精美的造型和工艺也体现了金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历史背景

佛教的隆盛:金代女真族统治者以佛教为国教,逐渐取代原来的萨满教。佛教在金代声势日盛,体现在无数佛经碑刻和官版佛经重刻上。例如,1192年完成于山西的官版佛经重刻,彰显了金代对佛教的支持。 社会动荡与精神寄托:金代社会动荡频繁,女真族统治者面临治理多民族国家的挑战。佛教的普及为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观音像作为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成为信徒祈求平安、消灾解难的重要对象。 文化交流与融合:金代木雕佛像在造型和工艺上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元素。例如,观音像的裸露胸部并非汉族传统,而是源自唐代前后经由丝绸之路抵达中土的外来表现方式。同时,金代雕塑家们在传统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独特的时代风格,如丰颐的面部特征和写实的身体轮廓。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