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青瓷梅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古代贸易(13-15世纪): 经泉州、宁波港外销至日本(京都东寺藏元代龙泉梅瓶)、波斯(伊朗阿德比尔神庙收藏)及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出土残片)。 近代劫掠(19-20世纪):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宫廷旧藏流失(如大英博物馆藏清宫旧藏南宋梅瓶)。 民国时期盗墓猖獗,江浙地区宋元墓葬遭破坏,文物经上海、香港走私至欧美(如卢芹斋经手多件)。 当代走私(1980年后) 龙泉大窑遗址盗掘案频发,残器通过澳门、香港拍卖行洗白(2015年苏富比拍品涉及盗掘文物)。
文物描述
圆口丰唇,细直颈,平肩,瓜弧腹,平底,外撇圈足。肩施两道弦纹,并置对称双钮,腹部刻饰六道凸弦线,将之分为六区间,其间划饰写意藤蔓纹。通体施淡青色薄釉,透明度强,并有冰裂纹。口沿及外底有泥点装烧痕。该器应有盖,惜无存
历史背景
龙泉窑青瓷梅瓶兴起于北宋(960-1127年),鼎盛于南宋至元代(12-14世纪),以如冰似玉的粉青、梅子青釉闻名,代表中国古代青瓷的最高工艺水平。其造型优雅修长,釉色纯净,多用于盛酒或陈设,深受宫廷与文人喜爱。元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至东亚、中东及欧洲,14世纪后随龙泉窑衰落而减少生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