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敦煌写本《古文尚书》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1900 年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1908 年被伯希和选中盗掘带往欧洲,1930 年代入藏吉美博物馆。伯希和筛选文书时注重经史类典籍,此写本因属 “古文经” 系统且有早期传本特征被优先收录,是藏经洞流失的重要经学文献之一

文物描述

1. 尺寸规格:残卷存 6—10 纸(每纸纵约 25—28 厘米,横约 40—45 厘米),经黄麻纸拼接,卷首、卷尾均残缺,无完整卷轴; 2. 内容特征:抄写《古文尚书》中的单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文本用 “隶古定” 字体(以隶书笔法摹写先秦古文,保留部分古文字形),经文行距整齐,每行约 18—22 字; 3. 细节标注:卷中有朱笔校勘符号(如圈点、增删标记),部分字旁注有小字释义,卷末残留抄经人题记(如 “某年某月某经生抄”,字迹模糊); 4. 保存状况:麻纸因千年封存呈黄褐色,有少量虫蛀小孔,边缘磨损,墨色稳定(松烟墨不易褪色),朱笔题签因氧化略淡,但文字仍可辨识。

历史背景

唐代是经学统一与传播的关键时期,唐太宗命孔颖达等编纂《五经正义》,统一经学文本与解释。敦煌作为丝路重镇,既是佛教中心,也是儒家文化向西传播的节点,官学、私学均传授《尚书》等经典。此写本与西安、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尚书》抄本风格一致,印证了中央文化向边疆的辐射;同时,“古文尚书” 在唐代虽非主流(今文经更盛行),但仍通过抄本流传,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早期经本面貌。安史之乱后敦煌相对独立,藏经洞封存(约 11 世纪)使其躲过战乱损毁,得以留存至今。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