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彩绘镇墓兽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推测出自陕西、河南等地唐代墓葬(唐代长安、洛阳周边为墓葬集中区),20 世纪初因盗墓或非法挖掘流失,经古董商转售至欧洲,1920—1930 年代入藏吉美博物馆
文物描述
1. 尺寸:通高约 80—120 厘米,站姿或蹲姿,体型高大,远超同期陪葬俑;
2. 造型:头部多为兽面(狮面或牛面),头顶生角(单角或双角,角呈螺旋状或火焰状),双目圆睁,獠牙外露,面部表情狰狞;身体似人形,上身前倾,四肢粗壮,部分有翼(羽翼或兽翼),背部可能饰有鬃毛或火焰纹;
3. 细节:颈部或背部有穿孔(可能用于插置兵器或装饰),底部有方形底座,表面彩绘以红色勾勒轮廓,绿色、黄色填充毛发与羽翼,面部以白色打底,墨色点睛;
4. 保存:陶胎完整,无明显碎裂,彩绘因氧化略有剥落,尤其在棱角处磨损较甚,但主体色彩(红、绿)仍清晰可辨,底座有轻微磕碰痕迹。
历史背景
唐代丧葬制度规范化,“镇墓兽” 与 “武士俑” 构成墓葬 “门神” 体系,是唐代墓葬随葬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唐至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丧葬礼仪奢华,镇墓兽的造型逐渐从简约走向繁复,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此件镇墓兽与西安、洛阳等地出土的唐代镇墓兽风格一致,印证了唐代中原丧葬艺术的统一性,同时其 “有翼” 特征也显示出西域文化的渗透 —— 这与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外来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融入本土艺术,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