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朝珠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象牙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73xxxx3396
流失过程
清末溥仪从养心殿盗出两串极品翡翠朝珠,经古董商铁宝亭转售印尼糖王黄仲涵,后被拆解为项链流散欧美
文物描述
典型翡翠朝珠由108颗老坑种翠珠组成,珠径12-15毫米,色呈帝王绿或阳绿,间以4颗红珊瑚佛头分隔,象征四季。北京故宫藏朝珠(清宫旧藏)配金累丝嵌宝石背云,下垂翡翠坠角,三串记念以碧玺小珠串成,丝绦为明黄色,整体莹润如凝脂,透光可见纤维交织结构
历史背景
翡翠朝珠在清代是皇权与佛教融合的产物。乾隆时期确立其典章制度,规定祭祀、朝会需按“天青地黄芋日红月白”四色搭配材质,东珠朝珠仅限帝后使用。晚清慈禧太后痴迷翡翠,推动其从礼器转为奢侈品,京造办处档案记载其拥有逾30盘翡翠朝珠,原料多来自缅甸雾露河矿区。民国后,宫廷翡翠通过溥仪变卖和文物走私大规模流失,现存完整器多见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及欧美博物馆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