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西汉彩绘陶鼎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汉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推测出自陕西、河南等地的西汉贵族墓葬(汉代陶鼎为常见随葬品,多与礼制相关),20 世纪初因盗墓或非法挖掘流散,经古董商转售至欧洲,1920—1930 年代入藏吉美博物馆,是海外藏西汉彩绘陶器的重要实例

文物描述

1. 尺寸:通高约 17.9 厘米,口径约 15 厘米,腹径约 20 厘米,盖高约 6 厘米,鼎身与盖可分离,整体呈扁圆形; 2. 造型:子母口,鼓腹,圜底,下承三蹄足(足根可能饰兽首纹),腹部有对称的附耳,盖面隆起,顶部有环形纽或三兽纽; 3. 彩绘:表面以白色化妆土为地,腹部绘红、绿、黑色云气纹或几何纹,盖面饰卷草纹或蟠螭纹,色彩对比鲜明,部分纹样因氧化呈暗褐色; 4. 保存:陶胎坚硬,无明显碎裂,彩绘局部剥落(尤其附耳与足根处),整体纹饰可辨,器型完整。

历史背景

西汉初期至中期,国力恢复,丧葬制度逐渐形成 “厚葬” 风气,但青铜器因成本高昂,逐渐被陶器替代(“陶礼器” 兴起)。彩绘陶鼎作为 “明器”,既满足礼制需求,又降低随葬成本,广泛流行于中上层墓葬。此件陶鼎的彩绘风格与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彩绘陶器一致,印证了汉代中原地区丧葬文化的统一性。同时,其 “仿铜” 造型反映了汉代对先秦礼制的继承与简化 —— 用更易获取的材料延续传统,体现 “礼” 与 “俗” 的平衡。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