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德化窑白瓷如意观音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明代德化窑白瓷观音像为重要外销瓷,部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此件推测为 17—18 世纪经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渠道流入欧洲,19 世纪被收藏家收购,20 世纪初入藏吉美博物馆;另有部分为民国时期被盗掘外流,是德化窑白瓷海外传播的典型见证

文物描述

1. 尺寸:通高约 30—40 厘米(如已知 G535 号高 31 厘米、宽 18 厘米),观音坐于蒲团或山石座上,体态丰腴,比例匀称; 2. 造型:观音头戴宝冠,面部圆润,双目微阖,嘴角含笑,神情慈祥宁静;身披宽袖天衣,衣纹垂落自然如流水,右手持如意(如意柄弯曲,纹饰简洁),左手放于膝上,跣足踩莲或踏祥云; 3. 细节:背部或底座有方形阴刻款 “何朝宗印”(或其他工匠款),款识字体古朴;釉面莹润无开片,胎釉结合紧密,足底露胎处呈米黄色(“糯米胎” 特征); 4. 保存:整体完整无缺,无冲裂,釉面因岁月形成温润包浆,仅局部有细微使用痕迹(如手指触摸处釉光略淡)。

历史背景

明代晚期,德化窑(今福建德化)凭借优质瓷土与精湛雕塑技艺,成为中国白瓷雕塑的中心,尤以观音、弥勒等佛教造像闻名。何朝宗等工匠将传统雕塑与制瓷结合,形成 “德化派” 风格。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德化白瓷因釉色纯净、造型优美,成为外销热门商品,大量销往欧洲、东南亚,被欧洲王室与贵族视为 “东方珍宝”(如法国路易十四曾收藏多件)。此件观音像与福建德化窑遗址出土的明代标本风格一致,其 “如意” 持物与坐姿,既符合中国本土观音造像传统,又因 “象牙白” 釉色被欧洲人称为 “中国白”(Blanc de Chine),成为明代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文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