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西夏黑釉剔花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西夏灵武窑遗址 20 世纪初遭大规模盗掘,文物多被外国探险家(如伯希和)掠走,后经古董商转售至欧洲博物馆,吉美博物馆所藏西夏瓷器多源于此时期;部分通过丝绸之路贸易外流,是西夏陶瓷海外传播的重要遗存

文物描述

1. 材质:粗砂胎,胎色呈浅灰或米黄,施黑釉至近足部,釉面光亮,常有 “泪痕” 或冰裂纹; 2. 装饰:采用 “剔花” 工艺 —— 在施釉的胎体上刻划花纹轮廓,再剔去花纹外的釉层,露出胎色,形成黑釉地、褐胎纹的对比,纹饰多为缠枝牡丹、卷草等,风格粗犷豪放,具游牧民族审美特征; 3. 造型: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平底,高约 30—40 厘米,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

历史背景

西夏(1038—1227 年)由党项人建立,在其统治期间,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陶瓷制作业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夏占据了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等地,灵武窑地处西夏统治核心区域,凭借当地丰富的瓷土资源和燃料,成为西夏重要的制瓷窑场。西夏中期,在吸收中原地区先进制瓷技术(特别是河北磁州窑的影响,如划花、剔花等装饰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党项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偏好,灵武窑烧制出了大量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黑釉剔花梅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西夏晚期,灵武窑达到生产高峰期,产品不仅供应西夏国内市场,还通过贸易等途径传播到周边地区。西夏灭亡后,灵武窑的生产逐渐衰落,至元代逐渐废止 。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