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春秋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春秋
文物材质
金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17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因暴雨现青铜器群,金剑柄被古董商卢芹斋购得,1924年经英国税务司魏武达以“仿古工艺品”名义走私至伦敦。1925年大英博物馆以1200英镑购入,编号1935.1012.1。1935年参展“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后长期陈列于33号厅,强光照射致绿松石脱落,金体出现裂痕。2023年该馆被盗事件后,虽被列入高防盗清单,但温控系统仍未升级,存氧化加剧风险。

文物描述

形制与尺寸‌ 长10.4厘米,宽3.7厘米,重约350克(含原剑身推测重量),通体以纯金铸造‌, 剑格(护手)、剑茎(握柄)、剑首(柄端)三位一体镂空铸造,打破先秦青铜剑分体组合传统‌。 ‌纹饰工艺‌ ‌蟠虺纹主题‌:以数百条盘曲小蛇构成四方连续镂空网格,蛇首呈三角或圆形,双目突起,蛇身卷曲如勾云,象征“虺五百年化蛟”的权力进阶‌; ‌超精密铸造‌:采用失蜡法结合黄金折叠捶打技术,使厚度仅0.3毫米的金丝网格刚柔相济,局部镶嵌绿松石点睛(已脱落)‌。 ‌表面处理‌:厝石研磨抛光形成镜面效果,纹隙残留朱砂痕迹,暗示曾为祭祀礼器‌

历史背景

该剑柄诞生于春秋晚期(约公元前5世纪),纹饰中的蛇图腾呼应代地“戎狄之邦”信仰(《吕氏春秋》载代君好蛇)。其蟠虺纹布局与太原赵卿墓青铜器相似,反映三晋文化对代国的工艺辐射。同期浑源李峪村出土青铜器群(如鸟兽龙纹壶)的“双圈阴刻”蛇目技法与此剑柄一致,佐证其晋北地域属性。黄金礼器在代国的出现,暗示草原文化与中原王朝的贵重物资交换,可能用于祭祀或权力象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