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镈钟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东周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1921年,此镈钟于山西侯马青铜器窖藏群中被发现,后经古董商倒卖出境。1925年由大英博物馆以“东周礼乐器”名义购藏,编号1957,0218.11718。1935年参展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时引发学界关注,其合瓦形结构与声学特性被确认为春秋镈钟的典型范式。目前长期陈列于33号中国厅,但强光照射导致青铜表面铭文细节模糊,且2023年该馆被盗事件(约2000件文物失踪)后,虽被列入高防盗清单,温控系统仍显不足,存在氧化加速风险。国际公约对1923年前流失文物的追索限制(如1995年公约75年时效),更增加了其回归难度。
文物描述
东周青铜镈钟高约55厘米,采用合瓦形设计而非正圆形,有效避免敲击时泛音干扰。钟体顶部饰有一对蟠龙钮,彰显威严;钟身分三区装饰:钲部素面,篆带饰模印云雷纹,鼓部刻回首龙纹。最为独特的是钟面分布的36枚乳钉状凸起“枚”,呈螺旋排列,兼具声学调音与装饰功能。其平于(钟口平直)、桥口(两侧上翘)的形制与战国曾侯乙编钟不同,印证春秋晚期晋国礼乐器的地域特征。钟体内壁保留调音锉磨痕迹,尤其正鼓部与铣角(钟口两端)处磨损明显,体现先秦声学工艺的精湛水准
历史背景
此镈钟约公元前5世纪铸造于晋国侯马地区(今山西),正处于青铜乐器礼制化的高峰期。作为宫廷“金石之乐”的核心组件,镈钟专用于祭祀、宴飨等仪典,按《周礼》被列为“特悬”乐器(单件独立悬挂),与编钟的“编悬”组合形成等级区分。其蟠龙纹与云雷纹融合中原礼制与北方草原的龙崇拜,而螺旋枚的设计则与同期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编钟(1996年河南出土)工艺同源,反映三晋文化圈的技术交流。此类镈钟需配合漆木钟架与钟槌使用,敲击正鼓部与侧鼓部可发双音,展现“一钟双调”的声学智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