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光绪霁蓝釉象耳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爱丁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8xxxx7643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流程

文物描述

清光绪霁蓝釉象耳瓶为典型官窑制式,器身呈四方形,圆口微侈,颈部两侧饰象首衔环耳,取"太平有象"之吉祥寓意。通体施霁蓝釉,釉色匀净深沉如蓝宝石,釉面莹润透亮,底部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其造型承袭乾隆时期象耳方瓶样式,既保留了传统祭蓝釉的庄重典雅,又通过规整的器型线条与象耳精工细节,彰显晚清官窑在单色釉烧造上的精湛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历史背景

清光绪霁蓝釉象耳瓶诞生于晚清宫廷制瓷的复兴时期。光绪朝(1875-1908)作为"同光中兴"的重要阶段,景德镇御窑厂在慈禧太后支持下恢复高档瓷器生产,此瓶正是这一时期官窑仿古创新的典型代表。其霁蓝釉工艺承袭明代宣德祭蓝传统,象耳方瓶造型则延续乾隆朝"太平有象"的吉祥制式,既反映了清宫对前朝工艺的追慕,又通过规整的器型线条展现出晚清官窑在有限国力下维持工艺水准的努力。这类作品多为宫廷陈设用器,既承载着"四方来朝"的政治寓意,也见证了传统制瓷技艺在近代工业冲击下的最后辉煌。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