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乾隆白玉蝉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法国
所在机构
吉美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交易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2xxxx5129

流失过程

推测为 20 世纪初从中国流散海外,经古董商辗转进入吉美博物馆,具体出土地与流传路径暂无公开资料记载,其流传历程与近代中国文物流失的大背景相关(如清末民初的盗墓与非法贸易)

文物描述

1. 尺寸:通长约 5—7 厘米,宽约 2—3 厘米,厚度约 0.5—1 厘米,整体呈扁平状,造型模仿自然界蝉的形态; 2. 造型:头部略宽,眼部凸起(以阴刻线勾勒轮廓),背部刻有简化的蝉翼纹路(线条对称,呈放射状分布),腹部刻有纵向条纹(模拟蝉的腹部环节),尾部尖收,带自然红沁,沁色集中于尾部边缘,与白玉质地形成鲜明对比; 3. 细节:表面打磨光滑,无明显棱角,阴刻线条犀利流畅,拐角处利落,体现 “汉八刀” 式的简练风格; 4. 保存:玉质整体完好,无断裂或残缺,红沁处玉表有轻微侵蚀痕迹,包浆温润,显示出长期流传的岁月痕迹。

历史背景

玉蝉在中国古代玉器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汉代达到鼎盛(因 “厚葬” 风气盛行,玉蝉作为 “含玉” 广泛使用),清代受 “复古” 风尚影响,常仿制前代玉器风格(包括汉玉蝉)。吉美博物馆所藏玉蝉虽纹饰具汉代风格,但无法排除清代仿汉的可能(乾隆时期是仿古玉器的高峰,宫廷造办处常仿造汉玉)。其入藏吉美博物馆,反映了西方对中国古代玉器 “温润内敛” 审美特质的认可,以及对东方丧葬文化与精神象征的关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