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陶埙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商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20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殷墟遭系统性盗掘,此埙经卢芹斋(C.T. Loo)巴黎画廊售予美国收藏家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1938年入藏史密森。同批流失的商代乐器现分藏于大英博物馆(3件)、京都大学(2件)。
文物描述
埙体呈水滴形,顶部设吹孔,腹部有三音孔(呈三角形排列)。表面拍印细绳纹,颈部刻有两个未释读的陶文符号。经声学检测可奏出四声音阶(宫-商-角-徵),音准误差小于30音分。胎体含微量云母,烧成温度约900℃。
历史背景
陶埙是中国最古老吹奏乐器之一,《诗经》有"伯氏吹埙"记载。殷墟出土甲骨文"龠"字即埙的象形,证实其用于祭祀求雨等仪式。此埙音列结构与商代"一钟双音"青铜编钟存在对应关系。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