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明代《姨母育佛图壁画》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欧美博物馆大量收购中国文物,推动了对壁画的国际需求。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于1936年正式入藏该壁画。

文物描述

画面内容 中心人物:大爱道夫人怀抱幼年佛陀(悉达多太子),目光慈祥,左手持鲜桃,右手环护佛陀。 周边人物:佛陀同父异母兄弟难陀由侍女搀扶,依依不舍离开母亲;侍女们神态安详,环绕四周。 场景细节:床榻、帷幔、香炉等家具陈设繁复,融合波斯萨珊王朝祆教装饰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具形制。 艺术特征 构图:采用三角式布局,以姨母、佛陀、难陀为核心,形成视觉焦点。 色彩:以红、黄、蓝为主色调,辅以金箔点缀,体现明代壁画“浓艳厚重”的特点。 线条:衣纹线条流畅,采用“铁线描”与“兰叶描”结合,增强人物动态感。 文化寓意 母爱象征:通过姨母对佛陀的呵护,传递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 跨文化融合:佛婴形象为中国婴孩状,而难陀为卷发罗马少年形象,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

历史背景

佛教题材与经典依据 取材《大爱道比丘尼经》:壁画描绘佛陀生母摩耶夫人去世后,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夫人)养育的故事,强调母爱与佛教伦理。 佛教中国化体现:通过儒家伦理(如亲情)诠释佛教故事,反映了汉传佛教对本土文化的吸收。 明代壁画艺术 风格传承:继承元代壁画传统,人物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晋西南地区典型特征。 工艺特点:采用“曹衣出水”样式,衣纹线条密集,体现佛教艺术东传后的本土化创新。 壁画原址与流散 原属山西翼城太平兴国寺:该寺为翼城最大佛寺,壁画可能绘于华严院或天王院。 流散路径:1927年被山中商会收购→1936年入藏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现展于该馆亚洲艺术厅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