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唐代十一面观音浮雕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砖石雕刻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80xxxx6629

流失过程

西方博物馆扩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博物馆大量收购中国文物,推动了对唐代浮雕的国际需求。例如,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弗瑞尔美术馆等均收藏有唐代十一面观音浮雕。

文物描述

造型特征 十一面排列:主面为菩萨相,上方分三层排列小面,共十一面。例如,大海寺六臂十一面观音的发髻正面分上、中、下三层刻有8个小头像,最上部为高肉髻佛相面,中下部为菩萨相面,左右耳后分别刻1个凶相面和1个善相面。 多臂造型:六臂或四臂,手持法器如杨柳枝、净瓶、宝剑等,象征慈悲与智慧。 装饰细节 服饰:袒上身,斜披圣带,佩璎珞项圈、臂钏、手镯等饰品,衣纹采用“曹衣出水”技法,流畅自然。 背光与飞天:火焰纹尖舟形头光,两侧各有一尊飞天,姿态生动,增添了神秘氛围。 文化寓意 宗教象征:十一面代表大乘十地及佛果,多臂象征观音救度众生的能力。 艺术价值:浮雕结合了印度笈多艺术的细腻与唐代艺术的雄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历史背景

佛教密宗的传播 十一面观音信仰:十一面观音是密宗七观音之一,别称“大光普照观音”,密号“慈憨金刚”。其经典《十一面神咒心经》于北周时期传入中国,唐代密宗兴盛,十一面观音成为流行题材。 武则天与佛教:唐高宗与武则天笃信佛法,武则天曾敕造长安光宅寺七宝台,其中镶嵌的十一面观音浮雕,体现了皇家对密宗的推崇。 中西文化交流 艺术融合:唐代浮雕吸收了印度笈多艺术风格,如火焰纹头光、飞天装饰等,同时融入唐代审美,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技术传播:十一面观音的造像样式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结合,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创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