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公元338年青铜佛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北朝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佛像于清末民初在河北被盗掘出土,具体地点尚无定论‌58。20世纪20年代流入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之手,后转售美国实业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布伦戴奇1959年向旧金山捐赠首批亚洲文物时,要求市政府建立专项博物馆‌。1966年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成立后,此像随其7700余件捐赠品入藏,成为该馆“中国青铜器与佛像”核心展品‌。2002年中美签署《文物返还备忘录》后,中国学界多次呼吁归还,但因流转链“符合当时国际法”且馆方主张“合法收藏”,追索仍处僵局‌。其流失路径折射近代中国文物劫难的典型模式——盗掘、走私、海外资本收购最终博物馆化‌

文物描述

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青铜鎏金佛像高39.7厘米,宽24.1厘米,厚13.3厘米,是目前全球现存纪年最早的中国单体青铜佛像‌。佛像为释迦牟尼禅定坐像,头顶高肉髻,发纹细密如丝,额宽颌收,具有蒙古人种面部特征‌。双目微垂呈杏眼,鼻梁挺直,嘴角含笑,身着通肩袈裟,衣褶以U字形平板重叠技法铸造,明显受犍陀罗艺术影响‌。四足方台座正面设插孔,原配水瓶、花饰等附件已佚,背光亦失‌。通体鎏金工艺精湛,铭文“建武四年”清晰可辨,标志中国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历史背景

此像铸造于十六国后赵石虎统治时期(公元338年),正值佛教传入中国约500年的关键阶段‌。后赵统治者推崇佛图澄,推动北方佛教首次兴盛,铭文纪年证实其为皇家支持下的官造佛像‌。其造型融合犍陀罗风格与中国本土审美:衣纹保留印度技法,而面部蒙古人种特征、含蓄笑意及方正台座,均体现中原艺术改造‌。同期佛像存世不足十件,此像作为礼佛核心器物,可能用于皇室寺院供奉,是研究佛教汉化与民族交融的孤例‌。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将其列为镇馆之宝,代表馆藏中国青铜器与佛教雕塑的核心价值‌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