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木雕水月观音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像于清末民初在华北地区被盗掘,具体出土地点尚无确切记载(推测为山西寺院)。20世纪20年代流入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Yamanaka & Co.)之手。1959年,美国实业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收购后捐赠予旧金山市政府,要求建立专项博物馆。1966年亚洲艺术博物馆成立,此像作为首批7700件捐赠文物入藏,位列"中国佛教雕塑"展厅核心。2002年《中美文物返还备忘录》签署后,中国学界持续呼吁归还,但馆方以"捐赠流程合法"为由拒绝,其流失轨迹印证近代中国文物经盗掘→走私→海外资本收购→博物馆化的典型劫难链
文物描述
宋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坐像高132.1厘米,宽101.6厘米,深63.5厘米,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核心藏品(藏品号B60S24)。造像以桐木雕刻,通体施彩,观音呈半跏趺坐姿(游戏坐),左腿平放,右膝立起,右手搭膝作"与愿印",左手撑地,姿态闲适自然。面相丰腴承唐风,双目垂视,额间白毫相原镶宝石(已佚),颈部三道肉褶延续唐代造像特征。头戴精雕宝冠,璎珞层叠垂落胸前,通肩袈裟衣褶以U形重叠技法表现流水般韵律,帔帛蜿蜒缠绕臂间,末端松散掖于腰际,展现宋代木雕极致写实技艺。其"水中观月"的禅意造型,象征佛法虚空本质,是佛教艺术本土化的典范
历史背景
水月观音形象源于唐代画家周昉首创的"水月之体",北宋时期完成性别转化并广泛流行。此像制作于12世纪,正值宋代佛教艺术世俗化高峰:造像脱离唐代威严神性,融入文人审美意境,观音女性化特质凸显慈悲亲和力,吸引大量女性信众祈福求子4榆林窟壁画及《华严经》"如水中月喻"理念为其思想源头,而游戏坐姿、自然岩石基座及衣饰飘逸感,皆反映禅宗"自在观照"的哲学内核。同期大型木雕观音存世不足十尊,因木材易朽难存,此像凭借完好的彩绘贴金与2.3米巨型体量(含基座),成为研究宋辽佛教艺术交融的关键实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