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唐代绞胎陶罐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河南巩县黄冶窑遗址遭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等系统性盗掘,大量绞胎残片被运往日本(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同时期,陕西、河南唐墓出土的完整器经卢芹斋等古董商贩运至欧美,其中大英博物馆藏绞胎三足罐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出。1949年前后,美国收藏家弗利尔通过上海商人购得何家村同批绞胎器,现存史密森学会。近年国际拍场出现的绞胎器,多系1990年代盗掘品经香港中转流出。

文物描述

唐代绞胎陶罐以白、褐双色瓷土绞制而成,纹理如木纹般自然流畅,或似雀羽般细腻舒展。典型器高约15-25厘米,胎体经对向揉绞形成变幻莫测的纹路,施透明铅釉后,釉面晶莹透亮,开细碎冰裂纹。三足罐、花口瓶为常见器型,部分带"裴家花枕""杜家花枕"等戳印款,工艺精湛者纹理层次可达7-9层,代表唐代陶瓷"化土为奇"的巅峰技艺。

历史背景

绞胎工艺兴起于盛唐时期(8世纪),主要产自河南巩县窑,其技术可能受丝路贸易中波斯玛瑙纹玻璃器启发。作为唐代独创的陶瓷品种,绞胎器曾列为宫廷贡品,《元和郡县志》明确记载"巩县岁贡花瓷",其中即包含绞胎器。这类器物多流行于贵族阶层,用于文房陈设或寝具,安史之乱后随巩县窑衰落而逐渐消失,仅少数技法被宋代耀州窑继承。现存完整器全球不足百件,多出土于两京地区高等级唐墓。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