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三彩罗汉残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辽
文物材质
陶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1. 1912-1913年间被古董商分批运往北京
2. 经德国商人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nski)转手卖往欧美
3. 日本山中商会购得部分精品运往东洋
4. 1962年赛克勒医生从巴黎古董商处购藏
最新研究显示,部分残件内胎上刻有契丹小字,证实为辽圣宗时期(983-1031年)皇家寺院定制。
文物描述
这组辽三彩罗汉残件原属等身大型罗汉像(推测高约1.5米),现存头部、右手及衣袍局部。罗汉面部塑造极为写实,高鼻深目,表情沉静,体现契丹族相貌特征。釉色以黄、绿为主,衣纹褶皱处自然流淌形成深浅变化。胎质灰白疏松,内腔可见明显的泥条盘筑痕迹。特别是保存完好的头部残件,眉弓、颧骨等解剖结构准确,釉面开片自然,眼部未施釉而用墨笔点睛,堪称辽代雕塑杰作。
历史背景
辽三彩罗汉群像原供奉于河北易县白玉山辽代寺院,共16尊,代表佛教十六罗汉。其制作工艺承袭唐代三彩而更趋写实,融合了契丹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1912年寺院倒塌后,这批罗汉像被当地村民盗掘贩卖。据德国学者帕金斯基记录,完整罗汉像在运输途中几乎全部损毁,仅余残件流散海外。这些残件对研究辽代佛教艺术、民族融合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现存残件不足原作的十分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