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象牙透雕套球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清
文物材质
象牙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1948年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因内战失利,分批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中央博物院等机构的文物南运至台湾。其中,包括乾隆时期广州工匠制作的象牙透雕套球。这些文物先被运至南京,后经上海、厦门等地,最终于1949年抵达台湾,并存放于台中雾峰北沟,1965年后移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物描述
象牙透雕套球又称“鬼工球”或“同心球”,由整块象牙雕刻而成,外层浮雕山水、楼阁、人物,内层镂空透雕几何或花卉纹饰,各层可独立转动,且共用一个圆心。台北故宫所藏的“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共18层,通高54.8厘米,由鳌鱼勾、立雕仕女、镂空套球及和合二仙坠组成,环链相连,工艺繁复。北京故宫的7层套球则更小巧,外雕花树人物,内层为星形镂空,底座为硬木制。此类套球需祖孙数代工匠耗时百年完成,代表清代牙雕巅峰技艺。
历史背景
象牙套球最早见于宋代《格古要论》,时称“鬼工球”,仅3层。清代广州牙匠借鉴石狮含珠技法,发展出多层镂雕,乾隆时达14层,清末增至25层,现代最高纪录为62层。因北方气候干燥易裂,此技艺主要在广东传承,尤以翁氏家族(如翁昭)闻名,其24层牙球曾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击败日本赝品获金奖。清宫牙球多由广东进贡,乾隆帝尤为喜爱,甚至禁止妃嫔触碰。晚清时,此类珍品随宫廷衰败流散,部分被蒋介石政权携至台湾,成为两岸文化争议的象征之一。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