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商代骨笄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兽)角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20世纪初,殷墟遗址遭到大规模盗掘,大量骨笄等文物通过古董商流入国际市场。1903-1908年间,德国考古队以"科考"名义获取了一批殷墟文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安阳期间,大量殷墟文物被劫掠至日本。部分骨笄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海外机构。1949年后,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追回部分流失文物,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商代骨笄散失海外。

文物描述

商代骨笄是当时重要的发饰器具,长度多在10-30厘米之间。笄身细长,顶端装饰丰富:有鸟形、夔龙形、几何形等多种样式。妇好墓出土的499件骨笄中,最精美者顶端雕刻凤鸟纹饰,镶嵌绿松石。普通骨笄多为素面,贵族用笄则装饰繁复,有些还保留着朱砂痕迹。制作工艺包括整骨雕刻、分体组合等,部分采用镂空技法。这些骨笄不仅实用,更体现了商代高超的骨器制作水平和独特的审美趣味。殷墟出土的骨笄保存状况良好,是研究商代服饰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背景

骨笄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到商代发展至鼎盛。商代骨笄的盛行与当时发式习俗密切相关,无论男女都需束发。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墓出土大量精美骨笄,印证了当时贵族对发饰的重视。这些骨笄多出自商代晚期都城殷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商代骨器作坊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骨笄半成品,说明其生产已具规模。部分骨笄上的纹饰与青铜器纹样相似,体现了商代艺术的统一性。随着周代礼制发展,骨笄逐渐被玉笄取代,但其形制影响了后世的发饰发展。现存的商代骨笄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手工业技术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物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