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错金铜带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图书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战国错金铜带钩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战乱与非法盗掘。20世纪初,部分带钩被外国考古队以“科考”名义带走,如德国考古队在华活动期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劫掠大量文物,包括精美带钩,现部分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珍贵带钩贩卖至欧美,导致部分珍品流散海外。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不少存于大英博物馆等机构。
文物描述
战国错金铜带钩造型多样,常见琵琶形、兽面形、长牌形等,钩首多雕龙、凤、兽首等纹饰。其表面采用错金银工艺,即在青铜器表面錾刻凹槽,嵌入金丝或银丝,再打磨平整,形成华丽纹饰,如云纹、几何纹、蟠螭纹等。部分带钩镶嵌绿松石,色泽青翠,与金丝交相辉映,尽显奢华。钩体背面有圆形钮,用于固定腰带。河南博物院藏带钩通体错金,镶嵌深浅绿松石,纹饰规整精细;湖南博物院藏带钩则呈琵琶形,龙首钩首,错金银几何纹,工艺精湛。
历史背景
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时期因胡服骑射的推广而盛行,取代了传统的丝绦束带。战国错金铜带钩是贵族身份象征,《淮南子》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反映其个性化设计。错金银工艺始于春秋,战国时达巅峰,需经制槽、镶嵌、磨错三步,耗费工时,仅王侯可用。战国带钩分中原式与鄂尔多斯式,前者以琵琶形为主,后者多动物纹饰。秦汉后,带钩渐被带扣取代,但其工艺影响后世金属装饰艺术。2014年,错金银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