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康熙五彩人物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清康熙五彩人物瓶的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战乱与文物走私。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期间,部分宫廷瓷器被劫掠至欧洲。20世纪初,外国考古队(如德国、日本)以“考察”名义获取文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劫掠大量瓷器,部分至今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珍贵五彩瓶贩卖至欧美,导致珍品流散。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不少存于海外机构。

文物描述

康熙五彩人物瓶以釉上彩工艺著称,胎体细腻,釉面莹润。典型器型如棒槌瓶,盘口直颈,斜肩直腹,外壁五彩装饰。常见纹饰包括“刀马人”(武将征战场景)、“三国故事”、“郅恽拒关”等历史题材。色彩以红、绿、黄、蓝、黑为主,釉上蓝彩与黑彩的运用使色调对比强烈。人物描绘精细,面部以黑、红、白三彩勾勒,衣纹流畅,背景衬以山石花树。部分精品肩部饰锦地开光,内绘博古纹。底款多为青花“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部分无款识。整体风格硬朗,画工精湛,被誉为“康熙硬彩”代表。

历史背景

康熙五彩瓷在明代青花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景德镇工匠创新釉上蓝彩与黑彩,使五彩瓷脱离青花依赖,成为独立彩瓷品类。康熙帝推崇汉文化,瓷器纹饰多取材历史典故、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五彩瓶多用于宫廷陈设或赏赐功臣,部分由民窑烧制,但官窑器工艺更精。康熙晚期,五彩瓷逐渐被粉彩取代,但其硬朗画风仍被后世摹仿。晚清至民国,仿康熙五彩盛行,但真品存世稀少,现多为博物馆珍藏。2014年,景德镇传统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