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清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八国联军劫掠(1900年):部分宫廷珐琅彩器被英法联军掠至欧洲。 清末民初盗卖:溥仪退位后,清宫文物通过太监、官员盗卖流入市 日本侵华劫掠:1937年后,日军系统性劫掠中国文物,部分珐琅彩器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

文物描述

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碗以瓷胎为主,外壁多施黄釉为地,采用“开光”技法绘西洋人物,如仕女、孩童等,人物金发深目,衣着华丽,背景缀缠枝花卉或山水。内壁常素白,底书“乾隆年制”蓝料楷书款或青花篆书款。铜胎画珐琅碗则于金属胎上直接施彩,人物结合西洋光影技法,但保留中式构图。工艺上需二次烧制:景德镇制素胎→宫廷画师彩绘→低温(600-800℃)烘烧,成品釉色艳丽,胎薄如纸。

历史背景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晚期,乾隆时达巅峰,受郎世宁等西洋画师影响,融合中西画风。此类碗多为“珐琅作”精制,皇帝亲自审定纹样,严禁民间仿制。纹饰反映乾隆朝“西洋风”潮流,如广州十三行贸易输入的欧洲人物画稿被转化为瓷器装饰。晚清时,圆明园珐琅彩器遭劫,宫廷珍藏流散。2014年,景德镇珐琅彩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遗。现存珍品多藏于两岸故宫及海外博物馆,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