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商代石磬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商代石磬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战乱与非法盗掘。20世纪初,殷墟遗址遭大规模盗掘,部分石磬被古董商贩卖至国际市场。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劫掠中国文物,部分石磬被运往日本,现可能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此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考古队(如德国、法国)以“考察”名义获取文物,导致部分石磬流散海外。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商磬存于海外。

文物描述

商代石磬多为片状,倨句形(五边形)或鱼形,通体磨光,部分雕刻精美纹饰。最著名的**虎纹石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正面以双勾线刻威猛虎纹,虎目圆睁,獠牙锋利,身躯匍匐作扑食状,线条遒劲流畅,体现商代高超石刻技艺。经测音,虎纹石磬可奏五音阶,音色清越,表明其兼具礼器与乐器功能。其他商磬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石磬,形制较小,素面无纹,但工艺精细,可能用于贵族墓葬陪葬。商磬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或祭祀坑,象征墓主身份与权力。

历史背景

石磬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代发展至鼎盛,成为礼乐制度核心器物。晚商时期,石磬形制规范,出现编磬(多件成组),并与铙、埙、骨排箫等组合演奏,用于祭祀(如《诗经·商颂》“依我磬声”)和宫廷仪式。殷墟出土石磬多属王室贵族专用,如“虎纹石磬”可能为商王或高级祭司所有。商磬的纹饰(如虎、龙)反映图腾崇拜,其音律体系为周代礼乐奠定基础。石磬的流散与近代中国文物劫掠史相关,现存珍品是研究商代音乐、艺术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