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错金银铜车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战争掠夺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战国错金银铜车饰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战乱与非法盗掘。20世纪初,部分文物被外国考古队(如德国、日本)以“考察”名义获取。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日军劫掠大量中国文物,部分车饰被运往日本。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珍贵车饰贩卖至欧美市场,导致部分珍品流散海外。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不少存于海外博物馆或私人收藏。
文物描述
错金银马首形辕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呈马首形,双目圆睁,颈部错金银云纹、鳞纹,象征战车威仪。 错银铜车毂饰(镇江博物馆藏):圆筒状,口沿嵌银片,饰锯齿纹与花瓣纹,纹饰单元呈带状分布,极富韵律。 错金银铜辕首(河南淮阳马鞍冢出土):鼻、耳部错金,面部错银卷云纹,线条流畅,动感十足。 这些车饰采用“嵌错”工艺,先在青铜表面錾刻凹槽,嵌入金丝或银丝,再打磨平整,形成华丽纹饰,彰显战国金属细工巅峰技艺。
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车马是贵族身份象征,车饰工艺反映各国国力竞争。魏国(辉县固围村墓)、楚国(淮阳马鞍冢墓)均出土高规格错金银车饰,体现“千乘之国”的军事与工艺水平。错金银工艺始于春秋,战国时达鼎盛,需经制槽、镶嵌、磨错三步,仅贵族可用。车战式微后,此类饰件逐渐被带扣取代,但其工艺影响后世金属装饰。2014年,错金银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珍品是研究战国车制、冶金与社会结构的重要实物。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