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雕菩萨立像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石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唐代石雕菩萨立像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战乱与非法盗掘。20世纪初,外国考古队(如日本山中商会)以“考察”名义盗凿天龙山、龙门石窟造像,部分被贩卖至欧美。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日军劫掠中国文物,部分菩萨像被运往日本。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珍贵石雕贩卖至国际市场,导致大量珍品流散海外。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外交与法律途径追回部分文物,如加拿大归还的龙门石窟罗汉像。
文物描述
服饰:菩萨多着裙装,帔巾自肩部垂落,衣褶自然飘逸,如龙门新发现的菩萨残像。 姿态:或直立(如花严菩萨),或交脚坐(如龙门河道发现的像),动态优雅。 装饰:头戴宝冠,颈饰璎珞,部分镶嵌宝石或彩绘(如大海寺菩萨像)。 工艺:采用高浮雕与圆雕结合,面部刻画细腻,神情慈悲庄严。
历史背景
唐代佛教鼎盛,石窟造像艺术达巅峰,龙门、天龙山、大海寺均为重要造像中心。武则天时期(690—705)推崇佛教,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即其资助建造。安史之乱(755—763)后,造像风格更趋世俗化,如荥阳大海寺菩萨像接近人间贵妇形象。晚唐至五代,石窟开凿减少,但唐代造像影响深远。20世纪初,天龙山、龙门造像遭系统性盗凿,大量珍品流失海外。近年来,考古新发现(如伊河河道菩萨残像)为研究唐代佛教艺术提供新资料。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