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商代卜甲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骨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商代卜甲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战乱与盗掘。20世纪初,殷墟遗址遭大规模破坏,部分甲骨被古董商贩卖至欧美及日本。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劫掠安阳等地文物,部分卜甲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外,西方考古队(如德国、法国)以“考察”名义获取甲骨,如大英博物馆藏有殷墟卜甲。近年中国通过外交途径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大量卜甲散佚海外。

文物描述

商代卜甲是商代王室用于占卜祭祀的重要载体,以龟腹甲为主,少数使用牛肩胛骨。这些卜甲经过精心处理,表面经过刮削平整后,由贞人进行钻凿、灼烧形成裂纹,再根据裂纹形态判断吉凶,最后将占卜内容刻录在甲面上。典型代表如山东大辛庄出土的刻辞卜甲,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刻有34字占卜记录,内容涉及"御祭""温祭"等祭祀活动以及迁徙占卜,采用左右对贞的形式,钻凿排列规整有序。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卜甲则记录了商王族"子"姓家族的祭祀起居,部分龟甲边缘还保留着用于穿系的钻孔。

历史背景

卜甲源于新石器时代,商代成为王室垄断的占卜工具。龟甲多来自南方方国进贡(如长江流域花龟),少数为本地所产。殷墟甲骨文显示,占卜需经“钻凿灼兆”“刻辞存档”等步骤,由贞人主持。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年),甲骨文达鼎盛,内容涉及“妇好征战”“祭祀先祖”等。晚商纣王时,卜甲内容透露出统治危机,如频繁占卜“诸侯叛乱”。商亡后,西周延续卜甲传统,但逐渐被筮法取代。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推动了现代考古学与文字学研究。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