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战国漆器残片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战国漆器残片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战乱与盗掘。20世纪初,日本山中商会等机构在湖北、湖南等地大规模盗掘楚墓,部分漆器被贩卖至海外。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日军劫掠文物,部分漆器残片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漆器贩卖至欧美市场,导致珍贵残片流散。近年来,中国通过考古发掘与科技手段(如3D复原)部分修复漆器文物。

文物描述

战国漆器残片展现了当时精湛的髹漆工艺,多为木胎或竹胎制作,表面以朱漆或黑漆为底,部分残片可见精美的彩绘纹饰,包括云雷纹、龙纹、凤鸟纹等图案,有些还镶嵌有绿松石或贴金箔装饰。这些残片虽不完整,但仍能看出漆器原本的器型特征,如耳杯、漆盒、漆案等日常生活用具,以及棺椁等丧葬用器。从工艺上看,既有传统的木胎漆器,也有采用脱胎工艺的织物胎漆器,漆膜检测显示含有铜、钙、铁等多种元素成分,反映了战国时期成熟的制漆配方和复杂的髹漆技术。这些残片虽历经两千余年,但漆色依然鲜艳,纹饰清晰可辨,是研究战国时期漆器制作工艺、装饰艺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背景

战国漆器工艺达巅峰,楚地(湖北、湖南)因气候湿润,漆器保存较好。秦楚文化交流频繁,如安徽武王墩墓(楚王级墓葬)出土秦国风格漆器,铭文涉及秦昭襄王、宣太后(芈八子),反映政治联姻与战争影响。战国漆器分礼器(如曾侯乙墓漆棺)、生活用具(耳杯、漆盒)、乐器(编钟架)等,工艺包括彩绘、镶嵌、雕刻。晚清至民国,大量漆器因盗掘流失,现通过科技手段(如元素分析、3D复原)研究其制作工艺。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