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战国谷纹玉璧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东京国立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战国谷纹玉璧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盗掘与战乱。20世纪初,外国考古队(如日本山中商会)在湖北、湖南等地盗掘楚墓,部分玉璧被贩卖至欧美。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劫掠中国文物,如荆州、长沙等地出土的玉璧被运往日本,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珍贵玉璧贩卖至国际市场,导致大量文物流散。近年中国通过外交与法律手段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不少存于海外。

文物描述

战国谷纹玉璧是一种圆形扁平状玉器,中央有穿孔,两面装饰谷纹,纹饰呈漩涡状乳钉,象征五谷丰登。典型代表如安徽长丰杨公乡出土的玉璧(直径13.4cm,孔径4.6cm),玉色偏绿,局部有墨斑和土沁,一面阴刻谷纹,另一面采用减地浅浮雕工艺,雕刻略显粗率,推测为殓尸之用。荆州熊家冢出土的谷纹玉璧(直径5.4cm)则饰有勾连谷纹,纹饰尾部相连,流行于战国早期。部分精品如玉璧外缘透雕双凤,工艺精湛,体现楚文化特色。

历史背景

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发展至鼎盛,成为礼天、祭祀、丧葬的重要礼器。《周礼》载“以苍璧礼天”,玉璧在战国贵族墓葬中广泛使用,如荆州熊家冢出土的21.45cm大璧,符合“诸侯以享天子”的规格。谷纹象征农耕文明,寓意丰收,战国玉璧纹饰多样,包括蟠螭纹、云纹等,工艺上采用阴刻、减地浮雕等技法。战国晚期,谷纹逐渐独立,不再勾连,风格趋于规整。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