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汉代玉带钩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汉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英国
所在机构
大英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97xxxx3595

流失过程

汉代玉带钩的流失主要源于近代盗掘与战乱。20世纪初,外国考古队(如日本山中商会)在河北、广东等地盗掘汉墓,部分玉带钩被贩卖至欧美。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劫掠中国文物,如南越王墓、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带钩被运往日本。此外,清末民初古董商将珍贵玉带钩贩卖至国际市场,导致大量文物流失。近年中国通过外交与法律手段追回部分文物,但仍有不少存于海外博物馆。

文物描述

汉代玉带钩是贵族服饰的重要配饰,主要用于束腰,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其造型多样,常见琵琶形、曲棒形、方体型等,钩首多雕琢龙首、鸭首、螭虎等动物形象,钩身饰有云纹、谷纹、弦纹等部分采用浅浮雕、镂空等工艺。典型代表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曲棒形玉带钩(长15cm,饰勾连云纹),以及南京博物院藏西汉鸭首玉带钩(长6.2cm,青玉质)。汉代玉带钩选材考究,多用和田玉,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体现“汉八刀”风格。

历史背景

汉代玉带钩承袭战国传统,并在西汉达到鼎盛,东汉后逐渐衰落。西汉时期,玉带钩广泛应用于贵族服饰,如中山靖王刘胜墓、南越王墓等均出土精美玉带钩。其纹饰与造型受社会风尚影响,如龙首、凤鸟纹**象征权威,鸭首、螭虎纹则体现生活化审美。东汉后,因胡人带扣传入,玉带钩实用性降低,数量锐减,但仍作为礼器存续。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