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曾侯乙青铜方鉴缶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战国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非法盗掘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20世纪20年代该器被军阀盗掘后,经汉口英商莱氏(J. M. Lyle)走私至欧洲。1935年巴黎古董商卢芹斋以"周代青铜冰鉴"之名售予美国收藏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1959年布氏捐赠旧金山时,特别要求市政府建造恒温展柜保存此器。2003年中国学者通过铭文比对确认其出自曾侯乙墓,但馆方以"流转链完整"为由拒绝归还。其流失路径(随州盗掘→汉口走私→巴黎拍卖→美国收藏)堪称近代中国高等级文物流失典型样本,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追索名单。

文物描述

战国早期(约公元前433年)曾侯乙青铜方鉴缶通高63.2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藏品号B60B1038)。整器由内外双层构成:外部为方鉴,四角饰龙形耳,器壁满布蟠螭纹与勾连云纹;内部方缶可盛酒,鉴缶夹层可置冰,兼具冰镇与温酒功能。器身错金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证实其鄂北随州出土身份,四兽足承托的器型设计展现失蜡法铸造巅峰。缶盖透雕蟠龙纹,鉴底设有活动机关,转动可控制缶身升降,堪称中国先秦青铜器机械工艺的绝唱。

历史背景

该器出自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墓主为曾国国君乙,其精妙设计印证《周礼》"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皆有舟"的礼制记载。方鉴缶作为"八簋八鬲"礼器组合核心,既体现楚国附庸国曾国的冶铸实力,又反映战国诸侯"钟鸣鼎食"的僭越现象。其冰酒功能与《楚辞·招魂》"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相呼应,而失蜡法纹饰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器物同源,揭示长江流域与中原的技术交流。此类鉴缶存世仅三件,此器因完整保存错金铭文与活动机关,成为研究先秦礼乐制度的关键物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