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西周追簋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西周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美国
所在机构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旧金山藏追簋源于实业家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捐赠体系。1959至1975年间,布伦戴奇分批捐赠7700余件亚洲艺术品予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此簋作为其青铜收藏核心入藏‌。不同于清末盗掘流失文物(如西周丰邢叔簋1984年被盗后辗转海外‌),该簋属20世纪上半叶合法流通古玩,无明确非法出境记录。博物馆2019年改建后,将其与商代小臣艅犀尊(刻27字铭文)、后赵青铜佛像(公元338年)并列常设展,作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陈列‌

文物描述

西周追簋为青铜盛食礼器,器体厚重,侈口鼓腹,圈足下承方形底座,彰显庄重形制。隆盖顶端设圆形捉手,腹部两侧以回首龙形双耳为饰,盖缘与口沿饰窃曲纹(抽象化龙纹变体),腹部浮雕连体龙纹,方座满铺卷体龙纹,三层纹饰以云雷纹填地,体现西周中期"三层花"铸造技艺的典型风格。簋内铸有124字铭文,记述器主"追"受周王赏赐后为祭祀先祖铸器,铭文格式反映册命典礼的规范化流程。此簋为传世六件追簋之一,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所藏同组。

历史背景

追簋所属的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正值青铜礼制变革期。铭文中"追虔敬夙夜恤厥尸事"的记载,表明器主作为周王近臣掌管祭祀要职,多次获赏彰显其地位。此时期纹饰呈现关键过渡:兽面纹逐渐简化为窃曲纹,连体龙纹取代商式浮雕饕餮,反映"敬天法祖"宗教观念向"礼乐制度"的转化。同组簋器分散亚欧美三洲,佐证西周贵族网络跨越地域的关联性。尤为重要的是,其铭文格式中的"右者宣布赏赐"模式(取代早期周王亲授),揭露共王时期王权衰落、世族专权的政治变迁‌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