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琉璃杯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玻璃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此杯自756年献纳东大寺正仓院后,历经12世纪未离原址。明治时期(1875年)宫内厅接管正仓院,建立防潮抗震木构库房,避过战火劫掠。其保存状态远胜中国出土琉璃器(如法门寺淡黄琉璃茶具带明显气泡,何家村银器多氧化)。1946年起,它作为奈良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展”核心展品周期性亮相,2012年第64回特展时单独设柜并限流参观。2015年日本国宝级匠人由水常雄等比复刻此杯首度赴华参展,再现盛唐光华,原物仍严守“封存制度”仅限奈良展出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绀琉璃杯为西亚或中亚7世纪玻璃器杰作,高约10厘米,呈筒形腹与侈口造型,杯体通透泛宝蓝光泽,外壁饰凸弦纹,下承外撇银制高足。其材质为钠钙玻璃,采用西亚“芯法”工艺(陶土内芯裹熔融玻璃浆制成),杯壁薄如蛋壳,内含微小气泡与结晶纹。此杯与南仓“白琉璃碗”同为丝路贸易代表性器物,白琉璃碗壁厚仅3毫米,碗底带圈足,雕花工艺推测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二者共同展现古代玻璃的透光性与精密铸造技术
历史背景
璃杯原型为萨珊波斯(3-7世纪)玻璃器,经粟特商人传入唐朝后成为贵族宴饮奢侈品。唐代文献称透明琉璃为“玉”,李白诗中“玉碗盛来琥珀光”“鹦鹉杯”即指此类器物,其单件价值超九品官十个月俸禄。奈良时期(710-794年),日本遣唐使将琉璃器携归本土,正仓院藏杯入藏记录明确载于756年《东大寺献物帐》,列为圣武天皇“御遣爱品”。其功能从唐贵族酒具转化为日本皇室佛供器,八曲银杯双鱼纹、此杯弦纹均被赋予佛教“八正道”象征,体现唐风东渐后的宗教融合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