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地金银绘箱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漆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自奈良时代入藏正仓院中仓后,此箱历经1200余年未移动。明治时期(1875年)宫内厅接管库房,其防潮抗震的“校仓造”木结构(三角木材叠砌墙体)确保了恒定保存环境。2011年首次公开展出即引发轰动,2023年第75回正仓院展作为“首次亮相六珍品”之一再度展出,需单独控温展柜陈列。虽日本匠人2015年制作等比复刻品赴华展览,但原件严守“年度限展”传统,至今未离开奈良。其完整谱系与同院“平螺钿背圆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因近代借展海外致部分螺钿脱落,凸显正仓院原生保存的不可替代性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碧地金银绘箱为8世纪奈良时代漆器杰作,箱体呈方形,通体施淡青底色(日语称“碧地”),边缘镶嵌深紫色漆框。表面以金泥、银泥描绘缠绕的唐草纹,其间点缀鹦鹉、蝴蝶及宝相花图案,羽毛与花瓣运用“描金”“截金”技法呈现细微光泽。箱底带唐式云形短足,内壁髹朱漆,盒盖内部残留“戒坛”墨书,表明其曾用于东大寺戒坛院佛教仪典。此箱融合唐代金银平脱工艺与日本本土审美,与同院“绿地彩绘箱”“密陀彩绘箱”并称漆器三大名品
历史背景
此箱制作于8世纪中叶,属圣武天皇(701-756年)私人珍藏。其纹饰中的鹦鹉、唐草纹为典型盛唐元素,与西安何家村出土鎏金银器纹样同源;而碧色底漆偏好则反映日本贵族对青绿色的崇尚。756年光明皇后将其献纳东大寺,录入《国家珍宝帐》第151号,原功能为收纳佛教舍利或贵重经卷23。值得注意的是,其“戒坛”墨书或与鉴真和尚(688-763年)主持东大寺戒坛仪式相关312,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实证。相较唐代漆器多已朽坏(如法门寺出土嵌宝漆盒仅存金属饰件),此箱因正仓院封存制度而漆层如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