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龙背八角镜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铜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奈良时代入藏正仓院北仓后,此镜历经千年未移动。明治维新(1868年)时宫内厅接管文物,清查记录显示其鎏金龙纹局部有贝片脱落,但主体完好。1945年为避战火,与"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同批转移至奈良山区地窖保存。1952年回归正仓院,严格遵循"年次开封点检"制度,仅于2001年、2017年第69回正仓院展两次公开展出。相较中国境内唐代龙纹镜——如陕西西安唐墓出土单龙镜残片(直径不足15厘米)或法门寺地宫朽毁螺钿镜——此镜因正仓院"校仓造"库房的恒湿环境(三角原木叠砌墙体自动调节湿度)而色泽如新,成为全球现存最完整的唐代平螺钿镜实物
文物描述
槃龙背八角镜为日本正仓院北仓所藏盛唐铜镜珍品,直径29.8厘米,重3042.7克,镜体呈八出葵花形,圆钮居中。镜背以平螺钿工艺为核心:盘踞的鎏金铜龙呈C形环绕镜钮,龙首左向吞珠,双角后扬,鳞甲与肘毛以细密阴刻呈现,四肢三尖爪遒劲有力,龙身周饰四组卷云纹。龙纹主体镶嵌鲍鱼贝薄片,局部填涂绿松石粉,镜缘素面无饰,整体融合西域金银器浮雕技法与中原龙图腾意象,代表唐代螺钿镜工艺巅峰。此镜与正仓院"平螺钿背宝相花纹镜"并称唐镜双绝,其完整度远超中国境内出土的唐代龙纹镜残片
历史背景
此镜制作于8世纪中叶唐玄宗时期,原属圣武天皇(701-756年)私人珍藏。镜背盘龙造型延续战国错金银龙镜的蛇形传统(如洛阳金村战国墓六龙镜),但兽形特征更显著,四爪造型与西安何家村出土鎏金银器龙纹同源,印证盛唐龙图腾的形态转型。756年由光明皇后献纳东大寺,录入《东大寺献物帐》,成为佛教仪式中象征皇权的供器。其纹饰融合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元素(如卷云纹布局),而龙吞珠母题则源于道教文化,反映唐代丝路多元文化交融。日本《续日本纪》记载此类铜镜为遣唐使携归的"唐式镜",直接推动奈良时代贵族用镜风尚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