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缬罗几褥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奈良时代入藏正仓院北仓后,因"校仓造"建筑特有的温湿度调节功能(年均湿度65%),织物色泽保存完好。明治时期(1881年)宫内厅清查时仅边缘轻微褪色。1945年为避空袭,与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等珍宝转移至奈良山区地窖,1952年回归原库。相较中国境内同类文物(如新疆出土唐代夹缬残片已碳化),此件因正仓院严格的"年次开封"管理制度,成为全球唯一色彩如初的唐代彩色夹缬家具织物,仅2009年、2024年两度特别展出。
文物描述
正仓院所藏"夹缬罗几褥"为8世纪唐代宫廷染织杰作,以罗为底,采用夹缬工艺制成。其主体呈长方形(约150×100厘米),绀青色底上印染对称的"花树双鸟纹":树干盘曲如虬,枝叶间点缀团花,双鸟相对栖枝,羽翼施以黄赭晕染,喙部点朱红。边缘饰联珠纹与唐草纹带,整体配色浓丽,体现盛唐"青碧为尚"的审美。此件工艺精湛,花鸟纹样精度达毫米级,较敦煌出土的唐代夹缬残片更为完整,与正仓院"绀地花树双鸟纹夹缬绢"共同构成现存最完好的唐代夹缬实物。
历史背景
该几褥制作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原属圣武天皇宫廷用器。其纹样融合波斯联珠纹与中原花鸟母题,印证《唐六典》记载的"凡赐帛必用夹缬"制度。756年经光明皇后献纳东大寺,录入《东大寺献物帐》,转为佛教法会仪具。日本《延喜式》记载,此类夹缬技术由遣唐使吉备真备于752年携归,直接推动奈良时代"板缔"工艺发展。其双鸟衔枝纹后被平安贵族奉为"唐风典范",影响日本染织纹样达千年。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