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条刺纳树皮色袈裟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奈良时代入藏正仓院北仓后,凭借“校仓造”库房恒湿环境(年均湿度65%)完好存世千年。明治时期(1881年)清查时仍色泽如初。1945年为避空袭,与北仓珍宝转移至奈良山区地窖,1952年回归原库。相较中国境内唐代袈裟仅有敦煌壁画图像佐证,此件因严格的“年次开封”制度(仅2009、2024年等特展亮相)成为全球唯一完整保存的唐代“织成”袈裟实物,其树皮色肌理与刺纳工艺至今清晰可辨
文物描述
正仓院北仓所藏“七条刺纳树皮色袈裟”为唐代佛教圣物,属圣武天皇御用袈裟。其主体以赤、青、黄、绿、茶五色平绢裁切后缝缀而成,长145厘米,幅宽262厘米,背面衬碧绫,边缘镶丝带。工艺上采用“刺纳”(即纳刺)技法,将碎布精密拼接成树皮状肌理,避免使用青、黄、赤、白、黑五种佛教禁忌的“正色”,故称“树皮色”。纹样呈现自然斑驳的色阶,呼应唐代僧衣“坏色染”传统\811,是现存唯一明确以“织成”命名的袈裟类文物
历史背景
此袈裟制作于8世纪中叶,756年由光明皇后随圣武天皇遗物献纳东大寺,录入《东大寺献物帐》首位,象征天皇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其形制为“七条袈裟”,属僧人“三衣”中的“七衣”,用于日常诵经礼忏。纹样融合唐代“百衲衣”传统与日本审美,遣唐使携归的唐朝袈裟制式直接催生其工艺创新。作为鉴真东渡(754年)后日本佛教独立传戒的见证,它与同批献纳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共同标志丝路佛教艺术东传高峰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