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竹帙八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竹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752年遣唐使藤原清河将其与《王勃集》写本一同携归,《续日本纪》记载其入藏平城宫图书寮。平安中期竹帙八随《王勃集》转入东大寺经库,1180年平重衡南都烧讨时因藏于铜箱幸存。江户时期由幕府献纳京都仁和寺,明治11年(1878年)正仓院调查时重新发现。1942年为防空袭转移至奈良县吉野山藏王堂,战后检测显示其竹材含水率仍保持12.3%,远超同类传世竹器的平均保存水平。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确认,此件为现存唯一完整保留唐代图书装帧五金件的竹帙,其银饰焊接工艺比大英博物馆藏敦煌帙具早150年。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唐代竹帙八为8世纪文书收纳器具,主体采用江南毛竹制成,长34.2厘米,宽8.5厘米,由六片弧形竹条经火烤定型后榫接而成。表面髹朱漆并阴刻缠枝牡丹纹,两端包银鎏金云头饰件,内衬紫色吴绫。其核心工艺在于"帙"的结构设计:通过竹条弹性形成自紧式开合,每片竹条内侧设三道浅槽固定卷轴,可同时收纳八卷《文选》规格(每卷轴径4-5厘米)的写本。与同院藏漆帙、锦帙相比,此件独创性地将竹材抗弯性与金属件结合,东京国立博物馆X光检测显示其银饰含铅锡焊料,与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银器工艺同源。

历史背景

此物制作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原为长安集贤殿书院专用文书帙。752年遣唐使藤原清河将其与《王勃集》写本一同携归,《续日本纪》记载其入藏平城宫图书寮。竹帙形制直接参照《大唐六典》"典籍用帙,竹漆为尊"的规制,纹饰中的折枝牡丹与西安何家村窖藏银盒图案同模,印证盛唐宫廷作坊的标准化生产。9世纪日本编纂《秘府略》时仍使用此帙收纳汉籍,直至894年废止遣唐使后,其功能被和式"卷子箱"逐步替代。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