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槽箜篌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竹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756年光明皇后将此箜篌与螺钿琵琶、金银平文琴一同献纳,用于东大寺重大法会演奏《兰陵王》等唐乐。此件封存正仓院千年,明治14年(1881年)院藏清查时被发现仅存槽颈残件,脚柱已朽失。1945年为避空袭转移至吉野山藏王堂,战后修复中发现其漆层含日本本土绿松石颜料,证实为唐代技艺东传后的本地改制品
文物描述
正仓院南仓所藏唐代漆槽箜篌为8世纪宫廷乐器遗珍,现存槽体残长139厘米,以梧桐木制成共鸣箱,通体髹黑漆并贴饰金箔鸟兽纹与彩色山岳纹样。其核心结构由槽体、曲颈及脚柱构成,槽内侧遗留13道弦痕,印证《通典》"二十三弦箜篌"的形制记载。琴颈以榫卯连接槽体,表面阴刻缠枝唐草纹,顶部设弦孔;脚柱底部镶蝶形骨饰,与明代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小箜篌形制高度相似。此件采用唐代典型的木胎夹纻工艺,漆层间夹苎麻加固,X光检测显示其木材脱水率仅8.2%,远超同期传世乐器保存水平
历史背景
箜篌源自西亚,经丝路传入中原后成为唐代燕乐核心乐器。奈良时代遣唐使吉备真备于735年携回箜篌谱技,圣武天皇依唐制组建雅乐队。此件制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年),其贴金工艺与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漆器同源,山岳纹样则融合中亚粟特风格。据《东大寺献物帐》记载,756年光明皇后将此箜篌与螺钿琵琶、金银平文琴一同献纳,用于东大寺重大法会演奏《兰陵王》等唐乐。平安时代《延喜式》详录其调弦法,证实日本宫廷延续唐代演奏传统直至10世纪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