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琴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木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平安时代末期(12世纪),新罗琴存入正仓院北仓密柜,与伎乐面具等文物同贮于桐木箱内。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因仓库管理疏漏遭盗窃,追回时琴面部分金箔脱落,凤鸟纹饰局部磨损;1945年空袭期间转移至奈良吉野山寺庙,采用防潮和纸多层包裹,有效减缓木材开裂。现代科技分析表明,其桐木琴体含水率稳定在8%-10%,优于同类文物保存标准。2024年第76回正仓院展中,该琴作为核心展品亮相,金泥纹饰经无损成像技术复原展示,鉴定其为全球唯一存世的唐代新罗琴原物,其工艺直接影响京都西阵织“金唐草”纹样的演变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唐代新罗琴(也称伽倻琴)为木质弹拨乐器,琴体以整块桐木刳制而成,长约120厘米,琴槽呈凸面弧形,无底板,尾部设羊耳形榉木钩用于固定丝弦流苏。弦制为十二弦十二柱,琴面装饰运用金箔镶嵌工艺,纹样以轮草纹、凤鸟纹为主,《杂物出入帐》记载其“表以金薄押轮草形凤形,里以金薄画大草形”,部分区域残留金泥痕迹。显微检测显示,金箔厚度不足0.1毫米,采用唐代“嵌金平脱”技法贴合于琴面,与同期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器工艺一致。其独木成型的琴槽结构与简约线条,凸显新罗制器的朴素美感,同时保留了唐代乐器疏朗大气的风格
历史背景
新罗琴源于朝鲜半岛伽耶国(今韩国境内),据《三国史记》记载,公元6世纪嘉实王仿唐代筝形制创制,后东传至日本奈良宫廷。公元823年(平安时代初期),此琴作为外交贡品收入正仓院,并被归类为“新罗乐”专用乐器。其文化交融特性显著:弦柱布局承袭唐筝的十二律体系,而羊耳钩设计则融入新罗本土牧猎文化元素。在奈良东大寺的佛教仪式中,新罗琴常用于伴奏伎乐舞,光明皇后献纳圣武天皇遗物时,将其列入《国家珍宝帐》,强调其“庄严佛事”的宗教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宫廷乐师曾据此改良出和式十三弦琴,缩短琴身以适应居舍空间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