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草木夹缬屏风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平安时代末期,该屏风与其他宝物一同存入正仓院北仓。江户时期(18世纪)因虫害导致部分绢布脆化,经修补后改用和纸托裱加固。明治维新时期曾遭盗窃,追回时第三扇鹿纹部分染料脱落,后采用传统植物染料补色。1945年空袭期间转移至奈良山区时,因湿度控制得当未出现霉变。2003年京都文化财研究所对其进行了非破坏性检测,发现夹染木板纹样与敦煌出土唐代织物残片高度吻合。2019年第74回正仓院展中,该屏风首次以全貌展出,其保存状态被专家评为"唐代染织工艺的活化石"。
文物描述
正仓院藏唐代鹿草木夹缬屏风为八曲式折叠屏风,单扇尺寸约150×60厘米,采用夹缬染色工艺制作。其主体以双层绢布为底,运用雕花木板夹染技术,呈现鹿、牡丹、卷草等纹样。经光谱分析显示,染料使用唐代特有的靛蓝(植物染料)与红花(矿物染料)复合配方,局部点缀金泥勾线。纹饰中奔跑的鹿群造型灵动,鹿角分叉处采用"留白套染"技法,形成深浅渐变的立体效果。牡丹花瓣边缘可见0.3毫米宽的防染白线,证明使用了精密的蜡封防染工艺。该屏风保存状态良好,色彩饱和度仍保持原始状态的70%以上,是现存最完整的唐代夹缬实物。
历史背景
此屏风制作于8世纪中叶,据《东大寺献物帐》记载,为756年光明皇后献给东大寺的圣武天皇遗物。其纹样设计融合多元文化元素:鹿纹象征唐代宫廷的"天禄"祥瑞,牡丹纹源自波斯萨珊王朝织物图案,而卷草纹则受到印度佛教艺术影响。在奈良时期,此类屏风被用于分隔寺院的重要空间,《延喜式》记载其"设于御斋会座间,以别尊卑"。值得注意的是,屏风背面留有"吴州染物坊"墨书题记,证实其为江南地区官营作坊制品,通过遣唐使渠道传入日本。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