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珐琅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平安末期存入正仓院南仓桐木密匣,明治维新时期(1868年)遭盗窃追回,镜缘局部金箔剥落。1945年为避空袭转移至吉野山寺庙,采用蚕丝纸包裹隔离湿气。2001年京都文化财研究所检测发现,其珐琅釉层含微量钠钙成分,印证原料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输入。2019年运用激光扫描重现原始纹饰,确认掐丝金线纯度达98%。2024年第76回正仓院展中,该镜作为海报封面展品亮相,并与仿制品同展,突显其对日本西阵织“金唐草”纹样的深远影响‌

文物描述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为唐代银锡合金镜,直径18.5厘米,重2177克,是正仓院唯一存世的“七宝镜”孤品。镜背以十二瓣莲纹为基,每瓣以银薄板贴饰宝相花纹,并以金丝掐丝勾勒轮廓,内填黄、绿双色珐琅釉料形成渐变效果。镜缘镶嵌金箔,中央镜钮饰六层叠瓣金花,花瓣间隙以0.2毫米金泥勾线强化立体感。经显微分析,其珐琅釉料含波斯绿琉璃粉末,与同期法门寺地宫出土琉璃器成分一致。镜体银锡合金比例达9:1,显著提升反光性能,在自然光下可呈现七彩晕影,充分体现唐代“富丽工巧”的审美哲学‌

历史背景

此镜制作于8世纪中叶唐玄宗时期(724-756年),据《东大寺献物帐》记载,为756年光明皇后献纳圣武天皇遗物中的“御镜贰拾面”之一,归类为南仓37面唐镜中的顶级珍品。其设计融合跨文化元素:宝相花纹源自印度佛教艺术,金银掐丝工艺继承波斯萨珊王朝技法,而十二棱形制则呼应唐代花式镜潮流。在日本奈良宫廷,它被用于东大寺重大佛事,镜中宝相花象征佛法庄严,十二棱暗合十二因缘教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工匠曾试图仿制,但因无法复刻唐代低温釉料配方,最终转向本土“和镜”风格发展‌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