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深绿琉璃鱼形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文物材质
玻璃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平安时代存入正仓院中仓漆盒,明治时期因温湿度波动导致尾鳍出现发丝状裂痕,采用柿漆混合孔雀石粉填补‌。2024年第76回正仓院展中首次与黄琉璃鱼形(中仓128号)、碧琉璃小尺(中仓111号)并列陈列,并同步展出宫内厅耗时三年完成的低温釉仿制品——仿制过程成功还原唐代"钴蓝釉"分层烧制技术,尤其突破鱼眼金箔与玻璃体的膨胀系数匹配难题‌。该真品时隔21年再度公开展示(上次展出为2003年),其完整度在现存唐代琉璃佩饰中堪称孤例‌

文物描述

深绿琉璃鱼形饰件为唐代钠钙玻璃制品,长约7.6厘米,通体呈半透明深绿色,表面可见手工吹塑形成的流线型波浪纹理,鱼眼处以金箔点睛强化灵动感‌。经显微光谱检测,其材质含独特氧化钴成分(0.8%),与波斯萨珊王朝玻璃配方相近,尾部阴刻"天"字款识印证其为宫廷作坊制品‌。鱼腹中空设计减轻自重,背鳍及尾鳍采用模压贴片工艺,局部残留0.2毫米厚金箔装饰痕迹,整体造型与敦煌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供养人腰佩饰物高度吻合‌

历史背景

此物属756年光明皇后献纳东大寺的圣武天皇遗物,载于《国家珍宝帐》"琉璃鱼形四枚"条目(中仓128号)‌。其功能体现双重文化属性: ‌礼仪象征‌:唐代官员凭鱼符出入宫禁的制度传入日本后,琉璃鱼形成为高阶贵族身份标识,常缝缀于束带或悬于腰间,与同期展出的红牙拨镂尺构成完整礼仪器具组合‌。 ‌佛教寓意‌:作为东大寺献佛供物,鱼身曲线暗合佛经"摩羯鱼渡劫"典故,鱼腹中空结构可纳香料,在重大佛事中兼具实用与宗教意义‌34。现代学者比对西安何家村窖藏鎏金银鱼符,确认其造型直接继承唐两京作坊的"双弧腹"设计传统‌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