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流失海外文物 / 青铜器 / 唐代宝庆寺十一面观音龛

秋野牧牛图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南宋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泉屋博古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9xxxx8706

流失过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动荡加剧文物流失,此画大概率在此阶段通过古董商渠道流出‌,作为日本财阀住友家族核心成员,春翠在此时期大量购入中国文物,尤其青睐青铜器与宋画,《秋野牧牛图》与其他名品(如虎卣、夔神鼓)同批入藏‌。

文物描述

画面中心描绘两棵盘曲古木,枝叶疏朗尽显秋意,树下三头黄牛呈三角形布局:左侧牝牛与牛犊依偎而卧;右侧牡牛信步闲行,两村童分处画面上下:前者赤足倚树观牛,后者持鞭坐于坡石,人物衣着简朴,面部刻画采用"开脸"技法,眉眼生动传神。画家运用"斧劈皴"表现山石质感,牛身皮毛以细笔丝毛技法层层晕染,牛眼瞳孔用浓墨点提,牛角弧度贴合解剖结构。色彩方面,以赭石、藤黄渲染秋林,牛身赭黄与牧童红衣形成冷暖对比。

历史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南宋江浙牧牛业兴盛时期,陆游'村东买牛犊,舍北作牛屋'诗句印证了当时耕牛养殖的普遍性,画面中牛群悠闲的姿态,反映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状态,与同时期北方战乱导致的农业凋敝形成鲜明对比。作为现存少数南宋牧牛题材绢画之一,该作填补了院体画与风俗画交融研究的实物空白。牝牛与牛犊依偎而卧、牡牛信步闲行的生动图景突破传统耕牛劳作的表现范式,开创了'田园牧歌'式审美意象,对元代牧牛图系列产生直接影响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