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乐鼓撃袜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纸质品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该袜自奈良时代起始终存于正仓院北仓,明治时期因库房湿度失控导致局部霉变,经传统“植物染液熏蒸法”修复。2001年X光扫描发现袜内衬有极薄的楮皮纸加固层——此为唐代高端织物的独特防损工艺。2024年正仓院特展首次将其与黄金琉璃钿背镜并列展出,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染料含波斯靛蓝与中国朱砂的混合成分,成为丝绸之路物质交流的微观实证
文物描述
此袜为白绫质地,袜筒高约25厘米,袜口镶有唐代典型的“宝相花”金线缘边。袜身以夹缬工艺呈现对称的鼓纹与云雷纹,纹样单元精准重复,每平方厘米经纬密度达60×40根,体现盛唐织造技术巅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袜面缀有数枚铜质鎏金小铃(直径约0.5厘米),与敦煌莫高窟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乐伎足饰完全吻合,证实其为唐代“鼓架部”乐舞专用演出袜
历史背景
公元756年,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珍藏的唐代乐舞器具献纳东大寺,此袜与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漆箜篌残件同批列入《东大寺献物账》第3卷“舞乐具”类。其定名“吴乐”指代南朝传入的江南音乐系统,而“鼓撃”则明确标注功能属性。《献物账》记载此类织物共收纳12双,现存仅此一双完整,其余仅存残片或附属鎏金饰件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