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乐面 迦楼罗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漆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756年随圣武天皇遗物入藏正仓院南仓,明治时期因漆层龟裂采用传统"漆糊补缀法"修复。1944年为躲避空袭转移至奈良山中洞穴,战后重归正仓院时发现冠羽部位有轻微霉变。2019年京都国立文化财研究所通过CT扫描,首次揭示面具内部竹篾骨架的榫卯结构,该技术直接启发了日本现行《国宝修理规范》中"非接触检测"条款的修订。2024年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展期间,其与吴乐鼓撃袜的组合展示成为研究唐代乐舞服饰体系的关键物证。
文物描述
迦楼罗面具高42.3厘米,以麻布层贴髹漆为胎体,面部通体施深绿漆,冠羽、喙部及眼眶点染朱砂红彩。双目圆睁呈怒视状,头顶耸立火焰形冠饰,耳侧延伸出尖锐的翼状结构,完美契合印度神话中"吞食毒蛇的神鸟"形象。其眼眶内嵌黑曜石瞳孔,口腔内部可见残留的茜草染色麻绳——此为唐代百戏面具悬挂系统的典型特征。X光扫描显示胎体含七层苎麻布,层间夹有竹篾骨架,赋予面具轻盈坚固的特性
历史背景
该面具制作于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直接继承唐代散乐百戏传统。752年东大寺大佛开眼仪式上,它与波斯风格的"醉胡王"面具共同演绎《迦陵频伽舞》,展现丝路乐舞的多元交融。面具内侧墨书"天平胜宝四年 佛供具"(752年),与《东大寺献物账》记载的圣武天皇佛事器具清单吻合。其功能不仅限于乐舞表演,更作为密宗仪轨的法器使用,反映了佛教艺术从娱乐性向宗教性的升华过程。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