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碧诵数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唐
文物材质
玉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正仓院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一级
X
tom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52xxxx6250
流失过程
756年由光明皇后献纳东大寺,收录于《东大寺献物帐》第217项"杂器类"。756年随天皇遗物入藏正仓院中仓(编号:中仓38-杂器9),平安时代曾因定期曝晾被移出记录于《曝凉使记录》。江户时代(1603-1868)因密封仓储未遭战乱损毁,但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开仓检查时发现表面氧化白斑,采用传统"荏油研磨法"修复。1944年为避空袭转移至奈良县吉野山藏宝洞,转移途中导致琥珀与银底座连接处产生微裂隙。2002年通过激光清洗技术去除氧化层时,在镶嵌银丝缝隙内发现唐代朱砂残留,推测原为密宗灌顶仪式所用圣物
文物描述
琥碧诵数是日本正仓院藏8世纪唐代佛教用具,推测为琥珀材质的诵经计数法器或装饰组件。其材质呈现半透明赤红色,表面可见天然流纹与冰裂纹,局部镶嵌银丝勾勒莲瓣纹。根据同类正仓院宝物工艺推断,可能采用中亚传入的"热熔镶嵌"技法,将琥珀加热软化后嵌入金属底座。X射线荧光分析显示其元素组成与波罗的海琥珀高度一致,印证了唐代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获取北欧琥珀的贸易路线。该器物名称中"诵数"二字直接关联佛教念诵仪轨,或为手持念珠的母珠组件
历史背景
此物制作于盛唐时期(712-756年),正值密宗法器艺术巅峰。作为圣武天皇佛事用品之一。其功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金光明最胜王经》诵持仪式的计数工具,每诵满百遍即拨动一珠;另一方面象征皇室对丝路珍宝的掌控——琥珀在唐律中被列为"皇家专享宝石",仅五品以上官员可佩琥珀朝珠。公元752年遣唐使吉备真备归国时,携回包含琥珀器在内的唐代珍品逾五百件,此物或是其中代表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