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绞胎杯・托
流失海外的民族记忆与艺术瑰宝
文物信息
文物朝代
北宋
文物材质
瓷器
所在国家
日本
所在机构
静嘉堂文库美术馆
流失原因
民间流失
潜在等级
未定级
X
赖研究员
认证专家
|
最后编辑于 2025年6月15日
130xxxx8609
流失过程
暂无具体过程
文物描述
为北宋 11 - 12 世纪文物,包含杯(高 4.0cm、口径 9.2cm、底径 3.6cm )和托(高 2.0cm、口径 18.2cm、底径 12.0cm )杯和托表面呈现出独特的绞胎纹理,类似羽毛或树叶的形状,富有韵律感。杯沿和托沿有白色镶边, 整体施透明釉,展现了宋代磁州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历史背景
绞胎工艺始于唐代,当时的匠人们创造性地将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合在一起,再拉坯成型,使器物表面呈现出自然且独特的纹理。到了北宋,绞胎工艺在磁州窑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磁州窑以民间窑口为主,善于创新,凭借贴近百姓生活的产品和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闻名,绞胎瓷便是其特色产品之一,满足了当时人们对陶瓷美观与实用的双重需求。
加入我们,共同守护文化遗产
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库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欢迎所有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的人士加入, 共同记录、研究并推动流失文物的回归工作。